李华亭:唯物主义也不完全是正确的!
2018-06-27 20:08:06
  • 0
  • 0
  • 4

       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估计没有什么人反对,但是要说唯物主义也不对,估计很多人会不同意,我原来也不同意,但是我现在改变了。

      红歌会网6月18日登载了少士心同志的《唯生产力史观之缺陷》一文,我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文。此文好就好在把唯物论、唯心论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的关系说清了,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说清了,甚至还把人与动物的区别捎带手也说清楚了,更是把唯生产力史观之缺陷说明白了,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我早就想写而没有写、但若我写也写不了这样好的文章。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很受启发,使我进一步明白了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这一号召的内涵所具有的深刻的理论依据,还使我一直思考的中医与西医究竟谁优谁劣的问题让我在乱麻中一下子理出了头绪,找到了中医胜过西医的理论依据。我也一直思考着唯物与唯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问题,就拿这次美朝和谈来说吧,不唯物美国的特朗普能坐下来与朝鲜和谈吗?但是光讲唯物就朝鲜的那点核武器能够让美国看上眼吗?应该说还得有朝鲜军民的意志坚定,只有把先进的武器与坚定的意志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唯物和唯心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作用。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心里豁然明朗起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因而都是不对的,只有辩证唯物唯心主义才对!这样说太啰嗦了,还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吧。为什么说唯物主义不对呢?因为它是唯生产力论的理论来源,它是武器决定论的逻辑基础,我过去在批老邓的唯生产力论时就闹过迷糊,批着批着就批到唯物主义,自己感到很不妙,我怎敢批唯物主义?如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这样说唯物主义也是错误的,许多人就会同意我的观点了。我与作者有过交往,深知作者的理论功底,但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像起得有些小了,不能体现本文的全部精神实质,故此差点让我与这么好的文章失之交臂,万幸万幸。

                                                                                                                                                                  二〇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附:少士心同志的《唯生产力史观之缺陷》一文:

  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生产劳动实践之前提,这一前提并非由生产劳动派生而来,而是人从动物属性继承而来。没有劳动创造的动物群类,内在的交往是种群延续和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基础。社会性不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而是动物共有的属性。人类与动物类的分离,是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形成的工具创造,生产创造和精神创造。人类的发展过程即不是物质本身,也不是绝对精神预定的。物质本源论和精神本源论对这种存在都不能给予必然的合理的解释,马克思在承认物质先在性的基础上,以人类生活的存在为关注面,借用精神本源论的辩证法,意识能动性来解释人类的现实生活与历史,与动物类比,发掘出人类的本质特征-物质与精神结合而成的劳动创造。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大生产理论已然涵括了人类交往实践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前提。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人的生产,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生产,意识与精神的生产,这些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是共存的。物质先在性只能解释到人的物质体出现,解释不了人类意识与动物意识的区别,人类理性对动物的超越。这是早期马克思哲学著作中比较难懂的地方,其难懂在于旧唯物论自身特征:不懂唯心论的辩证法包含的部分人类本质叙述。旧唯物论是当时科学发展的结果,以假设通过直观的、经验论证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以消灭理论体系内部矛盾,实现其统一和同一为理论特征,一旦出现差异就会导致整个假设理论被推翻和重建。这个理论对于人类特殊的经历,独特的劳动创造,无法用同一律来说明。在当时,旧唯物论还是把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还没有运动的概念或者叫时空延续的概念,因此把世界看成是不变的物质集成,或即成事物的集合。旧唯物论解释不了思维牵引的劳动创造。

  马克思的新唯物论之所以能够实现理论的内洽,在于他把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作为人的存在条件​,以人的现实和历史生活为解剖面,分析物质与精神何以共存。这是以精神与物质矛盾存在为条件的理论,他不是唯物或唯心的本源论。马克思对唯物与唯心论都了解,提炼出精华,剔除二者糟粕,形成了唯物历史观。后继者根据马克思对唯物与唯心的批判继承关系,给这种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从哲学历史生成的过程看,世界观、辩证唯物论说的是一个事情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所谓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派生和应用论,则是把这种哲学的形成与人类现实生活和历史分离的误解,以为马克思哲学可以独立社会之外,拿着这个工具就可以解剖历史和现实。这种错误:把辩证法理解为事物的发展规则,没有把其看成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反映,把人的辩证法当成事物的辩证法,把人的活动当成事物的运动,颠倒了人与物的运动关系。这样的辩证法可以试图解释物质自然运动,但绝对无法合理的解释人类运动,也导致缺少历史演进因素的马克思主义,导致教条化僵死化的理解。

  这种历史观脱离了马克思哲学原始的论述,原本的意义,其后果也是严重的。从马克思哲学构成看,有自然科学成分,社会现实与历史,精神与思维。或者说唯物与唯心的部分围绕历史和社会现实结合生成新的的哲学,离开现实与历史,不能正确阐述人的物质与意识的相对运动。而那种外在的客观的真理哲学,无法面对人类发展的社会,对于现实束手无策。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类发展的本质叙述,人类历史的同一:精神与物质的自由结合形成的创造活动。这既是人类发展的本质也是趋势,人类的理想是回归这个发展本质,在现实中不是一种预定的步骤和程序,而是一个创造过程。这是超越了阶级利益从整个人类解放的角度而发展来的真理,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历史观下的产物,是理论的二级生成。类似的还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学说。

  把二级结论或者把部分结论当成总体或者主干,这就形成了遮蔽。把生产力理论抻​出来当成历史观,当成主干线,遮蔽了其他。从生产理论看,没了社会交往前提,语言与意识的生成与传承,一切都是物质生产派生,似乎生产是可以不依赖其他条件而独立发展存在。这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成,生产组织和存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的观点,和马克思的大生产理论是对立矛盾的。这种生产理论只是对历史观的局部叙述,用部分特征代替这个历史观的全部特征。

  马克思在《形态》中是以生产力、社会与意识三因素,论述社会矛盾的产生。而片面的生产历史观,叙述历史与现实规律不见社会状况概述,没有与物质相对的意识运动和发展,只有与生产工具连接的历史。生产工具成了社会形态的唯一标志,类似考古学,无法解释社会现实生活。这种观点抽掉了时空延续的因素,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框定为臆想的既定事实,视野中只有人的物质体运动,抽掉了人的社会存在、传承前提,没有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精神与思维的发展,人类活动成了行尸走肉的运动。如果再把创造特征遮蔽,就找不出人类与动物差别。这种理论搞出许多悖论,比如说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劳动者。假设如此,马克思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反动力,为什么号召无产阶级消灭资本私有制,解放自身。若要用马克思历史观来对比,那就是发展生产力与人的精神与物质自由结合是否一致,即是否与人类发展本质一致?马克思的社会矛盾三因素论已然否定了这种一致性,而要获得一致性,只能消灭精神与物质劳动的根本分工。所有制是物质的占有方式与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这是就前提与结果的分配而言,分工指活动而言。资本私有制已经预设了分工和劳动结果的分配方案,劳动者与资产阶级共享结果只能是美妙的梦想。生产历史观已经搅乱了马克思哲学,搅乱了社会主义观念。连凭借资本分配劳动成果都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做奴隶倒成了劳动者的发展,这许多荒诞不经的理论都是这个理论的副产品。掠夺是利用强力进行的窃取,绝不是劳动创造;指鹿为马,挂羊头卖狗肉也绝不是精神创造,而是投机取巧。

  马克思历史观是主动脉,支动脉​是那些?这是有必要分清的,最起码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论述摘开,以防把特殊当成一般,把部分当成全体,把特殊论述当成普遍原理。回归马克思本源,不是要倒退,而是契合马克思真理,对人类社会能有本质上的认识,对马克思辩证法有个深刻的了解,从歧路上折返。所谓唯心与唯物结合的问题,不是搞调和论,而是要注意物质与意识的相对运动,避免形成物质或意识的极端追求和阐述;对语言文字等涵括的人类遗传意识重视起来,求得物质与意识二者的动态平衡,求得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真谛,对人类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发展。搞非此即彼的直线思维、一点论遮蔽了广阔的视野,不利于哲学的进步与反思。马克思的新唯物历史观在承认物质先在性的前提下,结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这是新唯物主义后继者容易忽略的问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